1. 摘录
(亲光菩萨等造、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)《佛地经论》卷2:「
皆住大乘者,谓住初地证得遍满真法界时,初得真实大乘法故,名住大乘。
游大乘法者,谓第二地修行菩萨三聚戒故,大乘行法即三聚戒。
于诸众生其心平等者,谓第三地得诸胜定,发四无量平等利乐诸有情故。
」(CBETA 2021.Q2, T26, no. 1530, p. 300c11-16)
2. 摘录
(亲光菩萨等造、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)《佛地经论》卷6:「
经曰:妙生菩萨复白佛言:“何等菩萨受用和合一味事智?”佛告妙生:“证得无生法忍菩萨。由彼菩萨无生法中,得忍解时对治二想,由遣自他二种想故,得平等心。从此已上彼诸菩萨,自他异想不复现前,受用和合一味事智。”
论曰:
为显示得大乘无生法忍菩萨,或住功用有加行道菩萨,未有受用和合一味事智,故复问言:“何等菩萨受用和合一味事智?”证得无生法忍菩萨,谓从初地已上菩萨,证得二空所显真如,观一切法遍计所执本性无生亦无有灭,本来寂静自性涅槃,受用和合一味事智。非如二乘见道现观,但证生空所显真如,未证法空所显真理,未能现观诸法平等受用和合一味事智。地前菩萨亦未能证,未见真如,和合一味平等性智未现行故。有义,初地已上菩萨复有三种:一、初发心,谓在初地,已入见道正性离生,真无漏心创现行故;二、已修行,谓上六地,已得修道,进修行故;三、不退转,谓上三地,修道已满,离诸功用无加行道任运现前,一切烦恼毕竟不起,念念胜进无退转故。此中唯取八地已上,观一切法本来无生今亦不起,得上品忍一向清净,恒起无漏任运而转,由得此故说名证得无生法忍。如契经言:“八地已上诸菩萨众,离法想故无我我所,观一切法非常无常,无生无起、自他平等。”乃至广说。由得任运二想对治,于一切处得平等心。从此已上离二想故,离诸功用及加行故,一向无漏极清净故,无分别智已得自在任运转故,方得说名受用和合一味事智。初地菩萨虽已证得自他平等,而有功用加行作意,未清净故而未建立。
」(CBETA 2021.Q2, T26, no. 1530, p. 321b9-c12)
3. 摘录
(亲光菩萨等造、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)《佛地经论》卷6:「
经曰:佛告妙生:“譬如三十三天未入杂林,终不能于若事若受无我我所和合受用。若入杂林,即无分别随意受用。由此杂林有如是德,能令诸天入此林者,天诸果报若事若受,无所思惟和合受用。如是菩萨若未证得无生法忍,终不能得平等之心、平等之舍,乃与一切声闻独觉无有差别,有二想故,彼不能住受用和合一味事智。若已证得无生法忍,遣二想故得平等心,遂与声闻独觉差别,由平等心而能住舍受用和合一味事智。”
论曰:
三十三天有一杂林,诸天和合福力所感,令诸天众不在此林,宫殿等事业乐等受胜劣有异,有我我所差别受用。若在此林,若事若受都无胜劣,皆同上妙无我我所,和合受用能令平等,和合受用故名杂林。此由诸天各修平等和合福业增上力故,令彼诸天阿赖耶识变现此林,同处同时同一相状。由此杂林增上力故,令彼转识亦同变现,虽各受用而谓无别。如是地前菩萨、二乘,未证二空所显真如无生法忍,有见道断差别执故,未离自他差别二想,未得无漏平等性智相应之心平等受舍,或复行舍,故不能住受用和合一味事智。有义,七地已下菩萨,犹有功用有加行道,犹有微细烦恼现行,未清净故,未得任运无生法忍、妙观察智相应平等,若心若舍,故不能住受用和合一味事智。
」(CBETA 2021.Q2, T26, no. 1530, pp. 321c19-322a15)
4. 摘录
《成唯识论》卷9:「
如是所成唯识相性,谁于几位如何悟入?
谓具大乘二种姓者,略于五位渐次悟入。
何谓大乘二种种姓?
一、本性住种姓,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;
二、习所成种姓,谓闻法界等流法已,闻所成等熏习所成。
要具大乘此二种姓,方能渐次悟入唯识。
何谓悟入唯识五位?
一、资粮位,谓修大乘顺解脱分;
二、加行位,谓修大乘顺决择分;
三、通达位,谓诸菩萨所住见道;
四、修习位,谓诸菩萨所住修道;
五、究竟位,谓住无上正等菩提。
云何渐次悟入唯识?
谓诸菩萨于识相性:
资粮位中,能深信解;
在加行位,能渐伏除所取、能取引发真见;
在通达位,如实通达;
修习位中,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;
至究竟位,出障圆明,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。
」(CBETA 2021.Q2, T31, no. 1585, p. 48b5-20)
5. 摘录
《成唯识论》卷9:「
次通达位。其相云何?颂曰:
28若时于所缘,智都无所得;
尔时住唯识,离二取相故。
论曰: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,不取种种戏论相故,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,即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,俱离能取、所取相故。能所取相俱是分别,有所得心戏论现故。
有义,此智二分俱无,说无所取能取相故。
有义,此智相见俱有,带彼相起名缘彼故。
若无彼相名缘彼者,应色智等名声等智。若无见分应不能缘,宁可说为缘真如智?勿真如性亦名能缘,故应许此定有见分。
有义,此智见有相无,说无相取不取相故。虽有见分而无分别,说非能取非取全无。虽无相分而可说此带如相起,不离如故。如自证分缘见分时不变而缘,此亦应尔,变而缘者便非亲证,如后得智应有分别,故应许此有见无相加行无间。
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,初照理故亦名见道。然此见道略说有二:
一、真见道,谓即所说无分别智,实证二空所显真理,实断二障分别随眠,虽多刹那事方究竟,而相等故总说一心。
有义,此中二空二障渐证渐断,以有浅深粗细异故。
有义,此中二空二障顿证顿断,由意乐力有堪能故。
二、相见道,此复有二:
一、观非安立谛有三品心:
一、内遣有情假缘智,能除软品分别随眠;
二、内遣诸法假缘智,能除中品分别随眠;
三、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,能除一切分别随眠。
前二名法智,各别缘故。
第三名类智,总合缘故。
法真见道、二空见分自所断障无间解脱,别总建立名相见道。
有义,此三是真见道,以相见道缘四谛故。
有义,此三是相见道,以真见道不别缘故。
二、缘安立谛有十六心,此复有二:
一者、依观所取能取别立法类十六种心,谓于苦谛有四种心:
一、苦法智忍,谓观三界苦谛真如,正断三界见苦所断二十八种分别随眠。
二、苦法智,谓忍无间观前真如,证前所断烦恼解脱。
三、苦类智忍,谓智无间无漏慧生,于法忍智各别内证,言后圣法皆是此类。
四、苦类智,谓此无间无漏智生,审定印可苦类智忍。
如于苦谛有四种心,集灭道谛应知亦尔。
此十六心,八观真如、八观正智。
法真见道、无间解脱见自证分,差别建立名相见道。
二者、依观下上谛境别立法类十六种心,谓观现前、不现前界。苦等四谛各有二心:一现观忍、二现观智。如其所应法真见道,无间解脱见分观 谛,断见所断百一十二分别随眠,名相见道。若依广布圣教道理,说相见道有九种心。此即依前缘安立谛,二十六种止观别立,谓法类品忍智 合说,各有四观即为八心,八相应止总说为一。虽见道中止观双运,而于见义观顺非止,故此观止开合不同,由此九心名相见道。诸相见道依 真假说,世第一法无间而生,及断随眠非实如是,真见道后方得生故,非安立后起安立故,分别随眠真已断故。
前真见道证唯识性,后相见道证唯识相,二中初胜故颂偏说。
前真见道根本智摄,后相见道后得智摄。
诸后得智有二分耶?
有义:俱无,离二取故。
有义:此智见有相无,说此智品有分别故,圣智皆能亲照境故,不执著故说离二取。
有义:此智二分俱有,说此思惟似真如相,不见真实真如性故。又说此智分别诸法自共相等,观诸有情根性差别而为说故。又说此智现身土等,为诸有情说正法故。若不变现似色声等,宁有现身说法等事?转色蕴依不现色者,转四蕴依应无受等。又若此智不变似境,离自体法应非所缘,缘色等时应缘声等。又缘无法等应无所缘缘,彼体非实无缘用故。由斯后智二分俱有。
此二见道与六现观相摄云何?
六现观者:
一、思现观,谓最上品喜受相应思所成慧,此能观察诸法共相引生暖等。加行道中观察诸法,此用最猛偏立现观,暖等不能广分别法,又未证理故非现观。
二、信现观,谓缘三宝世出世间决定净信,此助现观令不退转立现观名。
三、戒现观,谓无漏戒除破戒垢令观增明,亦名现观。
四、现观智谛现观,谓一切种缘非安立根本后得无分别智。
五、现观边智谛现观,谓现观智谛现观后诸缘安立世出世智。
六、究竟现观,谓尽智等究竟位智。
此真见道摄彼第四现观少分,此相见道摄彼第四第五少分,彼第二三虽此俱起而非自性,故不相摄。菩萨得此二见道时,生如来家住极喜地,善达法界得诸平等,常生诸佛大集会中,于多百门已得自在,自知不久证大菩提,能尽未来利乐一切。
」(CBETA 2021.Q2, T31, no. 1585, pp. 49c14-50c17)
6. 摘录
《成唯识论》卷9:「
次修习位其相云何?颂曰:
29无得不思议, 是出世间智,
舍二粗重故, 便证得转依。
论曰:菩萨从前见道起已,为断余障证得转依,复数修习无分别智。此智远离所取能取,故说无得及不思议。或离戏论说为无得,妙用难测名不思议。是出世间无分别智,断世间故名出世间。二取随眠是世间本,唯此能断,独得出名。或出世名依二义立,谓体无漏及证真如。此智具斯二种义故独名出世,余智不然。即十地中无分别智。数修此故舍二粗重,二障种子立粗重名,性无堪任违细轻故,令彼永灭故说为舍。此能舍彼二粗重故,便能证得广大转依。依谓所依,即依他起与染净法为所依故。染谓虚妄遍计所执。净谓真实圆成实性。转谓二分,转舍、转得。由数修习无分别智,断本识中二障粗重,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,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。由转烦恼得大涅槃,转所知障证无上觉,成立唯识,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。或依即是唯识真如,生死涅槃之所依故。愚夫颠倒迷此真如,故无始来受生死苦;圣者离倒悟此真如,便得涅槃毕究安乐。由数修习无分别智,断本识中二障粗重,故能转灭依如生死,及能转证依如涅槃。此即真如离杂染性。如虽性净而相杂染,故离染时假说新净,即此新净说为转依。修习位中断障证得,虽于此位亦得菩提,而非此中颂意所显。颂意但显转唯识性,二乘满位名解脱身,在大牟尼名法身故。
云何证得二种转依?谓十地中修十胜行,断十重障、证十真如,二种转依由斯证得。言十地者,一极喜地,初获圣性具证二空,能益自他生大喜故。二离垢地,具净尸罗,远离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故。三发光地,成就胜定大法总持,能发无边妙慧光故。四焰慧地,安住最胜菩提分法,烧烦恼薪慧焰增故。五极难胜地,真俗两智行相互违,合令相应极难胜故。六现前地,住缘起智,引无分别最胜般若令现前故。七远行地,至无相住功用后边,出过世间二乘道故。八不动地,无分别智任运相续,相用烦恼不能动故。九善慧地,成就微妙四无阂解,能遍十方善说法故。十法云地,大法智云含众德水,蔽一切如空粗重,充满法身故。如是十地总摄有为无为功德以为自性,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,故名为地。
」(CBETA 2021.Q2, T31, no. 1585, pp. 50c17-51b7)
7. 摘录
《解深密经》:
彼既多住如是行故,于时时间,从其一切系盖散动,善修治心。从是已后,于七『真如』,有七各别自内所证『通达智生』,名为『见道』。由得此故,名入菩萨『正性离生』,生如来家,证得『初地』。
8. 摘录
《佛说十地经》:
证入菩萨『正性离生』。生如来家种族尊贵无可讥嫌。已离世趣入出世道。住于菩萨本法性中。已善安住于菩萨处。随顺三世平等之法。绍如来种决定趣向正等菩提。唯诸佛子菩萨住于如是等法。名已善住『极喜地』中以不动故。
9. 摘录
《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》卷1:「(波斯匿王即于佛前以偈赞曰:)
伏忍圣胎三十人,十住十行十回向,
三世诸佛于中学,无不由此伏忍生,
一切菩萨行根本,是故发心信心难。
若得信心必不退,进入无生初地道,
化利自他悉平等,是名菩萨初发心。
欢喜菩萨转轮王,初照二谛平等理,
权化有情游百国,檀施清净利群生。
入理般若名为住,住生德行名为地,
初住一心具众德,于胜义中而不动。
」(CBETA 2021.Q2, T08, no. 246, p. 837b17-26)
10. 摘录
(弥勒菩萨说、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)《瑜伽师地论》:
于时时间从其一切系盖散动善修治心。从是已后于七真如。有七各别自内所证通达智生。名为『见道』。由得此故。名入菩萨『正性离生』。生如来家。证得『初地』。又能受用此地胜德。
11. 摘录
(护法等菩萨造、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)《成唯识论》:
烦恼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。彼障现起地前已伏。……所知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。彼障现起地前已伏。
(注:极喜地就是初地)
12. 摘录
(护法等菩萨造、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)《成唯识论》:
初地已上菩萨,已证二空所显理故,已得二种殊胜智故,已断分别二重障故,能一行中起诸行故,虽为利益起诸烦恼,而彼不作烦恼过失,故此亦名不退菩萨。
13. 摘录
(护法等菩萨造、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)《成唯识论》:
涅槃义别,略有四种:
一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,谓一切法相真如理,虽有客染而本性净,具无数量微妙功德,无生无灭,湛若虚空,一切有情平等共有,与一切法不一不异,离一切相、一切分别,寻思路绝,名言道断,唯真圣者自内所证,其性本寂,故名涅槃。
14. 摘录
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》卷1:「
应知定有菩提本性,然由未遇真实善友为说菩提,虽遇为说颠倒执学,方便慢缓善根未熟,故处生死。若入五位,所修无边胜善法种,名习所得。
五位者何?
一、资粮位,从初发起大菩提心,乃至始修四寻思观,住四十心,皆此位摄。
一、信等十心:
一、信;二、精进;三、念;四、慧;五、定;六、施,亦名不退;七、戒;八、护;九、愿;十、回向。
二、十住:
一、发心;二、治地;三、修行;四、生贵;五、方便;六、正心;七、不退;八、童真;九、法王子;十、灌顶;
三、十行:
一、欢喜;二、饶益;三、无恚;四、无尽;五、离痴;六、善现;七、无着;八、尊重;九、善法;十、真实。
四、十回向:
一、救护众生;二、不怀;三、等一切佛;四、至一切处;五、无尽功德藏;六、随顺平等善根;七、随顺等观一切众生;八、如相;九、无缚无着;十、法界无量。
二、加行位,从资粮后四种等持:一、明得定;二、明增定;三、印顺定;四、无间定。
三、通达位,从四定后初地初心真、相见道。
四、修习位,从见道后至金刚定十地修道。十地者:一、极喜;二、离垢;三、发光;四、焰慧;五、极难胜;六、现前;七、远行;八、不动;九、善慧;十、法云。
五、究竟位,金刚定后解脱道中三种佛身,四妙圆寂圆满佛果。
」(CBETA 2021.Q2, T33, no. 1710, p. 525b11-c4)
15. 摘录
(无着菩萨造、真谛三藏译)《摄大乘论》卷2:「
是时正入唯识观位中,有四种三摩提。是四种通达分善根依止。菩萨云何应见?由四种寻思,于下品无尘观忍光得三摩提,是暖行通达分善根依止。于最上品无尘观忍光增三摩提,是顶行通达分善根依止。于四种如实智,菩萨已入唯识观了别无尘故,正入真义一分通行三摩提,是随非安立谛忍依止。此三摩提最后刹那了伏唯识想,转名无间三摩提,应知是世第一法依止。四种三摩提,是菩萨入非安立谛观前方便。
若菩萨如此入初地已得见道,得通达入唯识。云何菩萨修习观行入于修道?如佛广说所安立法相于菩萨十地,由摄一切如来所说大乘十二部经故得现前。由治所说通别二境,由生起缘极通境出世无分别智及无分别智后所得奢摩他毘钵舍那智,由无量无数百千俱胝大劫中依数数修习,由昔及今所得转依,为得三种佛身更修加行。
是声闻见道、是菩萨见道,此二见道差别云何?声闻、菩萨见道应知有十一种差别。何者为十一?一由境界差别,谓缘大乘法为境。二由依止差别,谓依大福德智慧资粮为依止。三由通达差别,谓通达人法二无我。四由涅槃差别,谓摄无住处涅槃以为住处。五由地差别,谓依十地为出离。六七由清净差别,谓灭烦恼习气,及治净土为清净。八由于一切众生得平等心差别,谓为成熟众生,不舍加行功德善根。九由受生差别,谓生如来家为生故。十由显现差别,谓于佛子大集论中常能显现为摄受正法。十一由果差别,谓十力无畏不共如来法,及无量功德生为果故。此中说两偈:
名义互为客,菩萨应寻思,
应观二唯量,及彼二假说。
从此生实智,离尘分别三,
若见其非有,得入三无性。
」(CBETA 2021.Q2, T31, no. 1593, pp. 123c3-124a8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