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%

八个识之识体不能与识之实性真如混淆

八个识之识体不能与识之实性真如混淆


  (本内容来自QQ唯识群聊天内容)

  天亲菩萨造、玄奘译、窥基批注、明鲁庵法师普泰增修《大乘百法明门论解》卷2:
  「言无为者,是前四位真实之性,故云识实性也。以六位心所则识之相应,十一色法乃识之所缘,不相应行即识之分位,識是其體,是故总云,识实性也,而有六种。
  谓之无为者,为,作也。
  以前九十四种乃生灭之法,皆有造作,故属有为。今此六法,寂寞冲虚,湛然常住,无所造作,故曰无为。
  释:言无为者,是八识心王、心所法、色法、心不相应法等四位的真实之性,故云识之实性也。
  以遍行五、别境五、善十一、烦恼六、随烦恼二十、不定四等六类心所则是识之相应;十一色法乃是识之所缘;不相应行即是识之分位;识是其体;是故前四类法总云识之实性也,其有六种。谓之无为者,为,作也。
  以前九十四种乃是生灭之法,皆有造作,故属有为。
  今此六法,寂寞冲虚,湛然常住,无所造作,故曰无为。
  下面我们一句一句的解读。
  “言无为者,是前四位真实之性,故云识实性也”,言无为者,是前四位真实之性。前四位者,就是八识心王,心所有法,色法,心不相应法。并不能说唯第八识真实性,其八识心王、心所有法、色法、心不相应法都显识之实性。
  《百法明门论》:“一切最胜故、与此相应故,二所现影故,三分位差别故,四所显示故。如是次第。”这是《百法》的原文。
  一切最胜——是指八识心王。
  与此相应——是指心所有法(心所)五十一个
  二所现影故——是指色法十一
  三分为差别故——是指二十四个心不相应法。
  四所显示故——是指六无为法,其中:真如等等六法。
  “四所显示故”,就是说的真如等六无为法是由前四位显示。前四位就是:心法、心所法、色法、心不相应法。
  这四法显是真如等六无为法。六无为法是:真如无为、虚空无为、择灭无为、非择灭无为、不动无为、想受灭无为。
  这前四位就是“四所显示故”的四位。这四位共有九十六法,这九十六法都能显示真如等六无为法。
  “以六位心所则识之相应”,心所有法有六种,即:五遍行、五别境、善十一、烦恼六、随烦恼二十、不定心所四(悔、眠、寻、伺)。其六种心所法与识相应。
  就是说的五十一个心所法,《百法》把五十一个心所法分了“六类”就是这里说的“六位”
  心所法与八识心王随时相应。在八识心王运行过程中,要有相应的心所与之相应。如果说八识心王的功能角度来说,可以说,这些心所的功能集合就是心王。
  “十一色法乃识之所缘”,色法有十一类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根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五尘,及法处所摄色一分。这色法十一是识所缘之境。
  “不相应行即识之分位”,不相应行由二十四种法,具体见《百法明门论》。心不相应行是识的分位,就是分位差别。不相应二十四法是前心王、心所法、色法变化的分位假立名,即分位差别。
  二十个心不相应法。《百法明门论》:“第四心不相应行法,略有二十四种:一得、二命根、三众同分、四异生性、五无想定、六灭尽定、七无想报、八名身、九句身、十文身、十一生、十二老、十三住、十四无常、十五流转、十六定异、十七相应、十八势速、十九次第、二十方、二十一时、二十二数、二十三和合性、二十四不和合性。”
  “识是其体”,识是四位之体。八识心王、心所法、色法、心不相应法四位之体是识,四位法上都能显示识的真如实性。即:“四所显示故”。唯识见道则是证无为法真如。《成唯识论》云:“实证二空所显真理”就是此道理。
  说了,心所法、色法、心不相应法,这里说八识心王“识”。“识是其体”,就是在四位中(心王、心所、色法、心不相应法)中“识是其体”,也可以说八个识是“心所、色法、心不相应法”的体。
  心所法、色法、心不相应法,这里说八识心王“识”。“识是其体”,就是在四位中(心王、心所、色法、心不相应法)中“识是其体”,也可以说八个识是“心所、色法、心不相应法”的体。
  什么是识体呢?就是“诸识体谓自证分”,教证如下:
  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1:「护法等云:谓诸识体即自证分,转似相、见二分而生。此说识体是依他性,转似相、见。」(CBETA 2020.Q4, T43, no. 1830, p. 241a1-4)。
  识由八个,每个识分为四分,即:相分、见分、自证分、证自证分。其中自证分是识体。
  看教证,说明八个识都是生灭相续的有为法,第八识也是生灭相续的,《成唯识论》说“如瀑流水非断非常”。第七识是第八识的具有依,七、八识互为具有依。前六识是有断灭的,这个很好实证。睡眠无梦时前六识就断灭了,当然还有很多情况。
   “是故总云,识实性也,而有六种”,是故总云识之实性,心王、心所、色法、心不相应四法总云识之实性。无为法总共有六种,即:虚空、择灭、非择灭、不动、想受灭、真如。前五之名依真如而假立名。
  这里做了总结,就是总说。总云是说:心所、色法、心不相应法、识(包括识体自证分),这些“总云”:识实性也。就“四所显示故”都能显示真实性的真如。而不是“唯有第八识显真如”,一切法又可以显示法性,都可以显示真实如如性。
  “而有六种”就是无为法有六种:真如无为、虚空无为、择灭无为、非择灭无为、不动无为、心生灭无为。无为法一共有六法。
  “谓之无为者,为,作也”,无为者,为者,作也。无为者,无作也。
  “以前九十四种乃是生灭之法,皆有造作,故属有为”,前就是说种法是生灭之法,皆有造作,是故属于有为法。有为法也是生灭之法,无为法也是无生灭之法。
  “今此六法,寂寞冲虚,湛然常住,无所造作,故曰无为”,此六种无为法,即:虚空、择灭、非择灭、不动、想受灭、真如。六种无为法,寂寞冲虚,湛然常住,无有造作,故属于无为法。
  这里要知道,前五法(虚空、择灭、非择灭、不动、想受灭)是依真如而施设。
  把识体当作了识之实性,是一种严重的过失,把有为法当作了无为法,修行中把清净的识体当作了真如实性,就好比蒸沙成饭,无有出期。有的人把第八识之识体当作了识之实性真如,也是有重大过失。
  唯识见道是证真如实性,是“实证二空所显真理”,不是证第八识之识体。有人说第八识之识体就是真如实性,这也是重大过失,“第八识识体”怎么能够等同“真如实性、法性”呢?当然第八识之识体也能显真如实性,但是第八识之识体是生灭的有为法,真如实性是无为法,是湛然常住,无有造作的法。
  有人说找到第八识是大乘见道了,这更是荒唐可笑的,是不懂唯识的无知的表现,这也是严重的过失。大乘见道是证真如无为法,证第八识是证有为法。如果把修行目标都搞错了还谈什么修行?还谈什么大乘见道呢?
  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1:「护法等云:谓诸识体即自证分,转似相、见二分而生。此说识体是依他性,转似相、见。」(CBETA 2020.Q4, T43, no. 1830, p. 241a1-4)。
  《成唯识论》卷九:“谓此真实,于一切位,常如其性,故曰真如。”
  《瑜伽师地论》卷51:“缘真如境圣道方能转依故。”
  无性菩萨《摄大乘论释》卷8:“无分别智所缘真如,是一切法共相所显,故说此智名总相缘。”

        BWD
        2021.09.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