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%

什么是无为法?

1. 摘录

  《大智度论》卷44:「
   与有为相违,是为无为法。复次,灭三毒等诸烦恼,五众等不次第相续;如、法相、法性、法住、实际等,是名无为法。
   」(CBETA 2021.Q2, T25, no. 1509, p. 382a18-21)

2. 摘录

  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卷46:「
   具寿善现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无为法?”
   佛告善现:“若法无生、无住、无异、无灭可得,所谓贪尽、瞋尽、痴尽、真如、法界、法性、法住、法定、不虚妄性、不变异性、离生性、平等性、实际。善现!此等名无为法。”
   」(CBETA 2021.Q2, T05, no. 220, p. 262c16-21)

3. 摘录

  《放光般若经》卷3:「(佛言:)
   何等为漏法?五阴、十二衰、十八性、十二因缘、四禅、四无形禅;是为漏法。
   何等为无漏法?三十七品、佛十八法;是为无漏法。
   何等为有为法?欲界、形界、无形界,三十七品乃至佛十八法;是为有为法。
   何等为无为法?无为法者,不生亦不灭、不终亦不始、常住而不改,淫怒痴尽,如、无有异、法性及真际;是谓无为法。菩萨摩诃萨当于是空相之法,无所着而不倾动,觉诸法而不二。
   」(CBETA 2021.Q2, T08, no. 221, p. 19a16-24)

4. 摘录

  《解深密经》卷1:「(佛言:)
   复次,善现!如彼诸蕴展转异相,如彼诸处、缘起、食、谛、界、念住、正断、神足、根、力、觉支、道支,展转异相。
   若一切法真如胜义法无我性亦异相者,是则真如胜义法无我性亦应有因,从因所生。若从因生应是有为,若是有为应非胜义,若非胜义应更寻求余胜义谛。
   善现!由此真如胜义法无我性,不名有因,非因所生,亦非有为,是胜义谛,得此胜义更不寻求余胜义谛。唯有常常时、恒恒时,如来出世、若不出世,诸法法性安立,法界安住。
   是故,善现!由此道理,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。
   」(CBETA 2021.Q2, T16, no. 676, p. 692a9-20)

5. 摘录  

《大宝积经》卷94:「
  云何知界?知二界。有为界、无为界,是名二界。
  云何有为界?若法生住灭者,是名有为界。
  云何无为界?若法无生住灭,是名无为界。
  是名知有为、无为界。
  」(CBETA 2021.Q1, T11, no. 310, p. 534a21-24)

6. 《杂阿含经》:云何无为法?谓贪欲永尽,瞋恚、愚痴永尽,一切烦恼永尽,是无为法。

《杂阿含经》卷31:「(八九〇)
  如是我闻:
  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
  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“当为汝说无为法,及无为道迹。谛听,善思。云何无为法?谓贪欲永尽,瞋恚、愚痴永尽,一切烦恼永尽,是无为法。云何为无为道迹?谓八圣道分,正见、正智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,是名无为道迹。”
  佛说此经已,诸比丘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
  如无为,如是难见、不动、不屈、不死、无漏、覆荫、洲渚、济渡、依止、拥护、不流转、离炽焰、离烧然、流通、清凉、微妙、安隐、无病、无所有、涅槃,亦如是说。
  」(CBETA 2021.Q1, T02, no. 99, p. 224a28-b10)

7. 摘录   

《佛说法身经》:「(佛言:)
  是法身者,纯一、无二、无漏、无为,应当修证,诸有为法从无为生,如是真实,无净、无染、无念、无依,离诸方便而与众生作大依止。
  」(CBETA 2021.Q2, T17, no. 766, p. 699c15-18)

8. 摘录 

《大乘五蕴论》:「
  云何无为?谓虚空无为、非择灭无为、择灭无为及真如等。
  云何虚空?谓若容受诸色。
  云何非择灭?谓若灭非离系。此复云何?谓离烦恼对治而诸蕴毕竟不生。
  云何择灭?谓若灭是离系。此复云何?谓由烦恼对治故诸蕴毕竟不生。
  云何真如?谓诸法法性、法无我性。
  」(CBETA 2021.Q1, T31, no. 1612, p. 850a18-2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