树状结构图如下:
1 | 眼识九缘生 |
《大乘入楞伽经》卷6:「(佛言:)
眼根及色境,空明与作意;
故令从藏识,众生眼识生。
取者能所取,名事俱无有;
无因妄分别,是为无智者。
」(CBETA 2020.Q4, T16, no. 672, p. 629b23-26)
《成唯识论》卷7:「
已说六识心所相应。云何应知现起分位?
颂曰:
15依止根本识,五识随缘现,
或俱或不俱,如涛波依水。
16意识常现起,除生无想天,
及无心二定,睡眠与闷绝。
论曰:
“根本识”者,阿陀那识,染净诸识生根本故。
“依止”者,谓前六转识,以根本识为共亲依。
“五识”者,谓前五转识,种类相似故总说之。
“随缘现”言显非常起。
“缘”谓作意、根、境等缘,谓五识身内依本识,外随作意、五根境等众缘和合方得现前。由此“或俱、或不俱”起,外缘合者,有顿渐故,如水涛波随缘多少,此等法喻,广说如经。由五转识,行相粗动,所籍众缘,时多不俱,故起时少、不起时多。
第六意识,虽亦粗动,而所籍缘,无时不具,由违缘故,有时不起。
第七、八识,行相微细,所籍众缘,一切时有,故无缘碍令总不行。
又五识身,不能思虑,唯外门转,起籍多缘,故断时多、现行时少。
第六意识,自能思虑,内外门转,不籍多缘,唯除五位,常能现起,故断时少、现起时多,由斯不说此“随缘现”。
五位者何?生无想等。无想天者,谓修彼定,厌粗想力,生彼天中,违不恒行心及心所,想灭为首,名无想天,故六转识,于彼皆断。
」(CBETA 2020.Q4, T31, no. 1585, p. 37a11-b6)
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7:「
论:“缘”谓作意、根、境等缘。
述曰:
若小乘,五识有三类,即以五、四、三缘而生。
今大乘稍别,眼识依肉眼,具九缘生,谓空、明、根、境、作意,五同小乘;若加根本第八,染、净第七,分别俱六,能生种子,九依而生。
若天眼,唯除明、空。
」(CBETA 2020.Q4, T43, no. 1830, p. 476a1-6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