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%

定性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后还有什么?

1. 窥基大师总结无为法之真如有31种异名。

窥基大师在《大乘法苑义林章》中总结“真如”有三十一种异名:
  ①唯心、②中道、③般若波罗蜜多、④一乘、⑤一实谛、⑥一依、⑦空、⑧如来藏、⑨自性清净心、⑩法身、⑪不二法门、⑫不生不灭、⑬佛性、⑭不思议、⑮非安立、⑯圆成实、⑰真如、⑱法界、⑲法性、⑳不虚妄性、㉑不变异性、㉒平等性、㉓离生性、㉔法定、㉕法住、㉖法位、㉗真际、㉘虚空界、㉙无我、㉚胜义、㉛不思议界。

  原文如下:
  《大乘法苑义林章》卷1:「
  “第三离合会释”者:“离”者别也,“合”者同也。谓诸经论,各各别说,诸观等名。今合解之,但是唯识之差别义,非体异也。一名,有三十一类:
  《花严》等中,遮境离识,名为①唯心。
  《辨中边论》,遮边执路,名为②中道。
  《般若经》中,明简择性,名为③般若波罗蜜多。
  《法花经》中,明究竟运,名曰④一乘。
  此之四名,通能所观,真俗境观,正智唯真,加行后得,并通真、俗。若言证者,后得唯俗。《法花》有说,唯依果智,但说三车,在门外故。宅中出者,名衣裓、机案、及门,不与乘名。理亦不然。声闻、缘觉、不退菩萨,乘此宝车,直至道场,故通因位。
  《胜鬘经》中,六法既为大乘故说,故通加行,至乘章中,当具显示:
  《胜鬘经》中,
   遮余虚妄,名⑤一实谛;
   显法根本,亦名⑥一依;
   由空为证,又是空性,亦名为⑦空;
   彰异出缠,显摄佛德,佛从中出,名⑧如来藏;
   明体不染,真实法性,名⑨自性清净心;
   功德自体,亦名⑩法身。

  《无垢称经》,遮理有差别,名⑪不二法门。
  《大慧经》中,表无起、尽,亦名⑫不生不灭。
  《涅槃经》中,彰法身因,多名⑬佛性。
  《楞伽经》中,表离言说,名⑭不思议。
  《瑜伽》等中,显不可施设,名⑮非安立。
  《摄大乘》等,显此遍常,等名⑯圆成实。
  《对法论》等,明非妄倒,名曰⑰真如。
  此十三类名(④~⑰),唯所观理,唯真智境。恐文繁广,略举尔所。
  非更无也,谓⑱法界、⑲法性、⑳不虚妄性、㉑不变异性、㉒平等性、㉓离生性、㉔法定、㉕法住、㉖法位、㉗真际、㉘虚空界、㉙无我、㉚胜义、㉛不思议界等十四名(⑱~㉛)。如《大般若》广释,合前,三十一单名(①~㉛)。」

注:此为舍无由根据窥基大师在《大乘法苑义林章》的开示所作的总结,供参考。不对之处,请诸位菩萨多多指点。

2. 《瑜伽师地论》:(定性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后,)“唯余清净、无为、离垢、真法界在”。

(弥勒菩萨说、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)《瑜伽师地论》卷80:「
  问:诸阿罗汉,住有余依涅槃界中,住何等心,于无余依般涅槃界,当般涅槃?
  答:于一切相不复思惟,唯正思惟真无相界,渐入灭定,灭转识等;次,异熟识舍所依止,由异熟识,无有取故,诸转识等,不复得生,唯余清净、无为、离垢、真法界在,于此界中,般涅槃已,不复堕于天、龙、药叉、若干达缚、若紧㮈洛、若阿素洛、若人等数。以要言之,所有有情,假想施设,遍于十方一切界、一切趣、一切生、一切生类、一切得身、一切胜生、一切地中,非此更复,堕在彼数,何以故?由此真界,离诸戏论,唯成办者,内自证故。
  
  问:于有余依涅槃界中、若无余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,诸阿罗汉,有何差别?
  答:
  住有余依,堕在众数;
  住无余依,不堕众数。
  住有余依,犹有众苦;
  住无余依,永离众苦。
  住有余依,所得转依,犹与六处,而共相应;
  住无余依,永不相应。
  
  问:若无余依涅槃界中,已般涅槃,所有转依,永与六处不相应者,彼既无有六处所依,云何而住?
  答:非阿罗汉所得转依,六处为因,然彼唯用缘真如境,修道为因。是故,六处若有若无,尚无转依,成变异性,何况殒没?又复此界,非所遍知,非所应断,故不可灭。
  」(CBETA 2020.Q4, T30, no. 1579, p. 748a14-b10)

3. 《成唯识论》:(定性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后,)“此位,唯有清净【真如】”。

(护法等菩萨造、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)《成唯识论》卷10:「
  谓有二乘,深乐圆寂,得生空观,亲证真如,永灭感生烦恼障尽,显依真理有余涅槃。彼能感生烦恼尽故,后有异熟无由更生,现苦所依任运;灭位,余有为法既无所依,与彼苦依同时顿舍,显依真理无余涅槃。尔时,虽无二乘身智,而由彼证,可说彼有。此位,唯有清净真如,离相、湛然、寂灭、安乐,依斯,说彼与佛无差;但无菩提利乐他业,故复说彼与佛有异。
  」(CBETA 2021.Q1, T31, no. 1585, p. 55c4-13)

4. 《佛地经论》:(定性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后,)一切“有漏、无漏”有为诸行种子,皆随断灭,唯有转依无戏论相离垢真如清净法界解脱身在。

(亲光菩萨等造、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)《佛地经论》卷5:「
  决定种性声闻、独觉,住无学位,乐寂灭故,发业润生诸烦恼障永灭除故,先业烦恼所感身心,任运灭已,更不受生,无所依故,一切“有漏、无漏”有为诸行种子,皆随断灭,唯有转依无戏论相离垢真如清净法界解脱身在,名无余依般涅槃界,常住安乐究竟寂灭,不堕众数不可思议,同诸如来。
  但无有为无漏功德所庄严故,无有更起利益安乐有情事故,不同如来。
  不定种性声闻、独觉,住无学位,虽无烦恼,乐菩提故,由定愿力,留身相续,修大乘行,乃至获得金刚喻定,一切障灭,证佛三身。虽有有为无漏功德,而无有漏身心在故,证无余依大涅槃界。
  “依”谓三界有漏身心。
  若诸菩萨,断二障尽,得佛果时,即得说名证“无余依大涅槃界”。是故,二乘先入有余依涅槃界,后入无余依涅槃界。
  菩萨初证如来地时,顿证二种大涅槃界,一切有漏身心尽故,名“无余依”,犹有变化似有漏相身心在故,名“有余依”。悲智无断所证得故,亦名“无住大涅槃界”。
  涅槃即是真如体上障永灭义,由无漏慧简择谛理,断诸杂染而证得故。亦名“择灭”。如是择灭,于真如上假施设有,无别实物。至究竟位说名涅槃,无所趣故,无臭秽故,离编织故,离稠林故,名为涅槃。
  声闻、独觉,有所知障、习气未灭,云何证得究竟涅槃?所知障习是无知故,非染污故,障菩提果、不障涅槃,非烦恼故,不能润生。若无愿力回心趣大至无学位,尽其寿量必永寂灭。
  」(CBETA 2021.Q1, T26, no. 1530, p. 312b7-c5)

5. 无余依地,二乘唯以真如为性,余依无故。

窥基大师撰《瑜伽师地论略纂》卷1:「
  有余依地,二乘无学所有有漏、无漏诸法为性。
  无余依地,二乘唯以真如为性,余依无故。
  佛身有余,前后两解,无余三解。今取正义:佛身有为功德,有余依摄;无为功德,无余依摄。
  」(CBETA 2021.Q3, T43, no. 1829, p. 3c13-16)

6. 《解深密经疏》:定性二乘,无余涅槃,唯有真如清净法界。

(玄奘菩萨著名弟子之一:西明寺沙门 圆测大师 撰)《解深密经疏》卷4:「
  第二段意:定性二乘,唯证二乘无余涅槃,必无后时得成佛义。
  故《瑜伽》云:二乘所证无余涅槃,唯有真如清净法界。
  第三段意:不定种姓回向声闻必当成佛。
  是故,《法华》方便品说:为二乘种姓,理实决定得成佛果。若依此说。方便说三。就实为一。故《法华》云: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。
  《法华》、《胜鬘》各据一义,今此一部义俱有故,《解深密》是最了义。」(CBETA 2021.Q1, X21, no. 369, p. 268b5-12 // Z 1:34, p. 388b11-18 // R34, p. 775b11-18)

7. 《瑜伽师地论》:阿赖耶识体是无常,有取受性。

(弥勒菩萨说、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)《瑜伽师地论》卷51:「
  复次,修观行者,以阿赖耶识,是一切戏论所摄诸行界故,略彼诸行,于阿赖耶识中,总为一团、一积、一聚,为一聚已,由缘真如境智,修习多修习故,而得转依。转依无间,当言已断阿赖耶识。由此断故,当言已断一切杂染。当知转依,由相违故,能永对治阿赖耶识。
  又,阿赖耶识体是无常,有取受性;
  转依是常,无取受性。
  缘真如境,圣道方能转依故。
  又,阿赖耶识恒为一切粗重所随,转依究竟远离一切所有粗重。
  又,阿赖耶识,是烦恼转因、圣道不转因。转依是烦恼不转因、圣道转因。应知但是建立因性,非生因性。
  又,阿赖耶识,令于善、净、无记法中不得自在;转依令于一切善、净无、记法中得大自在。
  又,阿赖耶识断灭相者,谓由此识正断灭故,舍二种取,其身虽住,犹如变化。所以者何?当来、后有苦因断故,便舍当来、后有之取,于现法中,一切烦恼因永断故,便舍现法一切杂染所依之取,一切粗重永远离故,唯有命缘暂时得住。由有此故,契经中言:“尔时,但受身边际受、命边际受,广说乃至即于现法一切所受究竟灭尽。”
  」(CBETA 2021.Q1, T30, no. 1579, p. 581c3-24)

8. 《显扬圣教论》:阿赖耶识体是无常、有取受性。

(无着菩萨造、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)《显扬圣教论》卷17:「
  又此转依以相违故,当知能治阿赖耶识。又阿赖耶识体是无常、有取受性,转依是常、无取受性,以缘真如境圣道能转故。又阿赖耶识粗重所随,转依究竟远离一切粗重。又阿赖耶识是烦恼生因、圣道不生因,转依是烦恼不生因、圣道生因。此是建立因体非生因体。
  」(CBETA 2021.Q1, T31, no. 1602, p. 567b28-c6) 

9. 《瑜伽师地论》:于无余依涅槃界中,阿赖耶识亦永灭。

(弥勒菩萨说、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)《瑜伽师地论》卷13:「
  分位建立者,谓除六位,当知所余名有心地。何等为六?谓无心睡眠位、无心闷绝位、无想定位、无想生位、灭尽定位、及无余依涅槃界位。如是六位。名无心地。
  第一义建立者,谓唯无余依涅槃界中,是无心地。何以故?于此界中,阿赖耶识亦永灭故;所余诸位,转识灭故,名无心地,阿赖耶识未永灭尽。于第一义,非无心地。
  」(CBETA 2021.Q1, T30, no. 1579, p. 345a9-16)

10. 《瑜伽师地论释》:就真实义门,谓唯无余依涅槃界中诸心皆灭名无心地,余位由无诸转识故假名无心,由第八识未灭尽故名有心地。

(最胜子等诸菩萨造、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)《瑜伽师地论释》:「
  所言有心无心地者,略就五门建立差别。
  一、就地总说门,谓五识身相应地、意地、有寻有伺地、无寻唯伺地,此四一向是有心地。无寻无伺地中,除无想定并无想生及灭尽定,所余一向是有心地。若无想定并无想生及灭尽定是无心地,于此门中,无心睡眠、无心闷绝亦名有心,有七八故,唯无想定等心不相应行与心相违名无心地。
  二、心乱不乱门,谓四倒等。所倒乱心,名无心地,失本性故。
  三、心生不生门,谓若缘具此心得生,名有心地。若缘不具彼心不生,名无心地。于此门中,随此心生名有心地,彼心不生名无心地。
  四、分位建立门,谓除六位,名有心地。若无心睡眠位、无心闷绝位、无想定位、无想生位、灭尽定位及无余依涅槃界位,名无心地。
  五、就真实义门,谓唯无余依涅槃界中诸心皆灭名无心地,余位由无诸转识故假名无心,由第八识未灭尽故名有心地。如是二地,诸门差别进退不定。
  」(CBETA 2021.Q1, T30, no. 1580, p. 887a19-b8)

在线阅读:
台:https://cbetaonline.dila.edu.tw/zh/T30n1580_p0887b06
陆:https://cbetaonline.cn/zh/T30n1580_p0887b06

11. 《瑜伽师地论释》:(于无余依涅槃地中,)“唯有清净真如,所显甚深功德,离诸分别、绝诸戏论”

(最胜子等诸菩萨造、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)《瑜伽师地论释》:「
  无余依地者,谓无余依涅槃地也。
  一切有漏余依皆舍;二乘有为无漏亦舍;如来虽有有为无漏,而无一切有漏余依,故亦说名无余依地。
  于此地中,唯有清净真如,所显甚深功德,离诸分别、绝诸戏论,不可说为蕴界处等及人天等。若即若离、若有若无,所有名相皆是假说。
  有义:此地正用究竟择灭真如无为为性,兼以如来有为无漏功德为性。如来功德甚深离相,不可说故,不言亦摄五识地等,理实亦摄。
  有义:如来有为功德有余依摄,无为功德无余依摄。故后论言“无余依地,五地一分,谓无心地、修所成地、声闻、独觉、及菩萨地。”
  」(CBETA 2021.Q1, T30, no. 1580, pp. 887c20-888a3)

12. (唯识宗)第八识属于有为法,不属于无为法。

(天亲菩萨造、
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、
 唐慈恩法师窥基批注、
 明鲁庵法师普泰增修)
《大乘百法明门论解》卷2:「
  第五、无为法者,略有六种:
  此标章,下别列。
  一、虚空无为,二、择灭无为,三、非择灭无为,四、不动灭无为,五、想受灭无为,六、真如无为。
  言无为者,是前四位真实之性,故云识实性也。以六位心所则识之相应,十一色法乃识之所缘,不相应行即识之分位,识是其体,是故总云识实性也,而有六种。
  谓之无为者,为,作也。
  以前九十四种乃生灭之法,皆有造作,故属有为。
  今此六法,寂寞冲虚,湛然常住,无所造作,故曰无为。
  言虚空无为者,谓于真谛离诸障碍,犹如虚空,豁虚离碍,从喻得名。下五无为,义仿此说。
  择灭者,择谓拣择,灭谓断灭,由无漏智,断诸障染,所显真理,立斯名焉。
  非择灭者,一真法界,本性清净,不由择力,断灭所显;或有为法,缘阙不生,所显真理。以上二义,故立此名。
  不动者,以第四禅离前三定,出于三灾、八患,无喜乐等动摇身心所显真理,此从能显彰名,故曰不动。
  想受灭者,无所有处想受不行所显真理,立此名尔。
  真如者,理非妄倒,故名真如,真简于妄,如简于倒,遍计、依他,如次应知。又曰:“真如者,显实常义,真即是如,如即无为。
  」(CBETA 2021.Q1, T44, no. 1836, pp. 51c26-52a18)

13. 识蕴建立有三种:一种类差别、二依差别、三杂染清净差别。种类差别者,有二种:一阿赖耶识、二转识。

(无着菩萨造、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)《显扬圣教论》卷5:「
  识蕴建立有三种:一种类差别、二依差别、三杂染清净差别。
  种类差别者,有二种:一阿赖耶识、二转识。
  依差别者,谓六识身。
  问:阿赖耶识于六识中何识所摄?
  答:通六识所摄,藏彼种故。由此识密记摄故,薄伽梵不为一切说,若善巧者即由此随解。杂染清净差别者,如经中说:有贪心如实知有贪心,离贪心如实知离贪心。如是有瞋离瞋、有痴离痴,乃至广说。
  」(CBETA 2021.Q1, T31, no. 1602, p. 505b18-26)

14. 《大乘阿毘达磨集论》:阿赖耶识(亦名异熟识,亦名阿陀那识)属于识蕴。

(无着菩萨造、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)《大乘阿毘达磨集论》卷1:「
  云何建立识蕴?谓心、意、识差别。
  何等为心?谓蕴界处习气所熏一切种子阿赖耶识,亦名异熟识,亦名阿陀那识,以能积集诸习气故。
  何等为意?谓一切时缘阿赖耶识思度为性,与四烦恼恒相应,谓我见、我爱、我慢、无明。此意遍行一切善不善无记位,唯除圣道现前、若处灭尽定及在无学地。又六识以无间灭识为意。
  何等为识?谓六识身: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。
  何等眼识?谓依眼缘色了别为性。
  何等耳识?谓依耳缘声了别为性。
  何等鼻识?谓依鼻缘香了别为性。
  何等舌识?谓依舌缘味了别为性。
  何等身识?谓依身缘触了别为性。
  何等意识?谓依意缘法了别为性。
  」(CBETA 2021.Q1, T31, no. 1605, p. 666a3-15)

15. 《大乘五蕴论》:阿赖耶识属于识蕴。

(世亲菩萨造、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)《大乘五蕴论》:「
  云何识蕴?
  谓于所缘境了别为性,亦名心、意,由采集故、意所摄故。
  最胜“心”者,谓阿赖耶识。何以故?
  由此识中诸行种子皆采集故。
  又此行缘不可分别,前后一类相续随转。
  又由此故,从灭尽等至、无想等至、无想所有起者,了别境名转识还生,待所缘缘差别转故、数数间断还复转故、又令生死流转旋还故。
  阿赖耶识者,谓能摄藏一切种子故,又能摄藏我慢相故,又复缘身为境界故。即此亦名阿陀那识,能执持身故。
  最胜“意”者,谓缘阿赖耶识为境,恒与我痴、我见、我慢及我爱等相应之识,前后一类相续随转,除阿罗汉果及与圣道灭尽等至现在前位。
  
  问:“以何义故说名为蕴?”
  答:“以积聚义说名为蕴。谓世相续品类趣处差别色等总略摄故。”
  复有十二处,谓眼处色处、耳处声处、鼻处香处、舌处味处、身处触处、意处法处。眼等五处及色声香味处,如前已释。言触处者,谓四大种及前所说所触一分。言意处者,即是识蕴。言法处者,谓受想行蕴无表色等及与无为。

  云何无为?谓虚空无为、非择灭无为、择灭无为及真如等。
  云何虚空?谓若容受诸色。
  云何非择灭?谓若灭非离系。此复云何?谓离烦恼对治而诸蕴毕竟不生。
  云何择灭?谓若灭是离系。此复云何?谓由烦恼对治故诸蕴毕竟不生。
  云何真如?谓诸法法性、法无我性。
  」(CBETA 2021.Q1, T31, no. 1612, pp. 849c27-850a23)

16. 《摄大乘论释》:由转阿赖耶识等八事识蕴,得大圆镜智等四种妙智。

(无性菩萨造、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)《摄大乘论释》卷9:「
  由转阿赖耶识等八事识蕴,得大圆镜智等四种妙智,如数次第或随所应:
  当知此中转阿赖耶识故得大圆镜智,虽所识境不现在前,而能不忘不限时处,于一切境常不愚迷,无分别行能起受用佛智影像。
  转染污末那故得平等性智,初现观时先已证得,于修道位转复清净,由此安住无住涅槃,大慈大悲恒与相应,能随所乐现佛影像。
  转意识故得妙观察智,具足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,犹如宝藏,于大会中能现一切自在作用,能断诸疑能雨法雨。
  转五识故得成所作智,普于十方一切世界能现变化,从睹史多天宫而没乃至涅槃,能现住持一切有情利乐事故。
  」(CBETA 2021.Q1, T31, no. 1598, p. 438a13-26) 

17. 《瑜伽师地论释》:实义门虽有八识,然随机门但有六识。

(最胜子等诸菩萨造、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)《瑜伽师地论释》:「
  言“意地”者,六、七、八识同依意根。略去识身相应三语,故但言“意”。
  又实义门虽有八识,然随机门但有六识。六、七、八识同第六摄,就所依名,故但言“意”。所依非色,或离于身犹如心受,故不言“身”。相应准前,故略不说。
  又“六、七、八”虽皆同有“心、意、识”义,
  “心法、意处”识蕴摄故,然“意”义等,故但言“意”,皆是思量意根摄故。
  第八持种,“心”义偏强;
  第六普遍了别境界,“识”义偏强;
  是故不说“心地”、“识地”身及相应,略故不说。“地”义如前。
  」(CBETA 2021.Q1, T30, no. 1580, pp. 885c21-886a1)

18. 此识(根本识)摄在何取蕴中?理实应言识取蕴摄。

(世亲菩萨造、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)《大乘成业论》:「
  世尊依此,于解深密大乘经中说如是颂:
  “阿陀那识甚深细,  一切种子如暴流,
   我于凡愚不开演,  恐彼分别执为我。”
  能续后有、能执持身,故说此名阿陀那识。摄藏一切诸法种子,故复说名阿赖耶识。前生所引业异熟故,即此亦名异熟果识。若不许有此异熟识,复有何识能执持身?非有余识能遍持身,乃至命终恒不舍故。又何处蕴烦恼随眠对治生时可名能断。若言蕴在能对治心,此不应理,如何随眠烦恼随逐可为能治?又诸有情生无色界,染善无漏心正起时,有何趣摄异熟法在?或应许趣通非异熟及不系法,便与理违。又不还果生有顶处,为尽余漏修对治道。无所有处无漏起时,于有顶处有何别物自体犹存,而不名死、非众同分?或复命根离色心等别有实物。此二唯于异熟诸蕴相似势分而假建立。相似势分无别实体,如稻稗等相似势分,故定应许异六识身有如上说持种识体。
  即依此识,赤铜鍱部经中建立有分识名、大众部经名根本识、化地部说穷生死蕴。云何此识缘境行相?此境行相不可了知。云何名识而得如是?如执灭定等位有余,识者境界行相难知,此亦应尔。此识摄在何取蕴中?理实应言识取蕴摄。若尔,经句当云何通?如说:云何名识取蕴?谓六识身。又说:云何识缘名色?识谓六识。应知此经别有密意,如契经说:云何行蕴?谓六思身。非行蕴中更无余法,此亦应尔。说六非余有何密意?且如世尊《解深密》说,“我于凡愚不开演”者,“恐彼分别执为我”故。何缘愚夫执此为我?此无始来穷生死际行相微细无改变故。又以六识所依所缘行相品类粗易了故,与诸烦恼及对治道有相应故,建立杂染清净品故。体是果识,由此比知有种识故。诸契经中随所宣说不说因识,与上所说皆相违故,是名说六非余密意。由此已释余部经中唯说六识身为有分识等,随其所应皆无违害。又于今时一一部内无量契经皆已隐没,如《释轨论》广辩应知,故不应计阿赖耶识定非经说,理必有故。
  」(CBETA 2021.Q3, T31, no. 1609, pp. 784c24-785b5)

19. 《成唯识论述记》:识蕴包括本识、意根。

(窥基大师撰)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8:「
  此论下云:“或名色种,总摄五因,于中随胜,立余四种。”通取三性以为体也。若准此论及诸论等,通取异熟及余性故。若约名色不相杂乱说此支者,即除六根、触、受法种皆名色摄。谓:色蕴中除根余色,除受蕴全,除行蕴触,除识蕴中本识、意根,余想蕴全。三蕴少分,为名色支体。
  」(CBETA 2021.Q1, T43, no. 1830, p. 519b5-11)

20. 《大乘法苑义林章》:八识是识蕴。

(窥基大师撰)《大乘法苑义林章》卷4:「
  由此,《集论》第三卷说:三蕴、五处、十一界一分摄。
  段食是色蕴,思、触是行蕴,八识是识蕴
  五处者,谓香、味、触三,法、意二处。
  十一界者,香、味、触、法、及七心界。
  除无漏四,非资益故。言一分也。即非一切香、味、触三皆是食体。非资养故。
  五十七言:能长养者名食,与此相违非是食。故如段食,余食亦尔。
  」(CBETA 2021.Q1, T45, no. 1861, p. 318c1-8)  

21. 《大乘法苑义林章》:心法八识,是识蕴性。

窥基大师撰《大乘法苑义林章》卷5:「
  第五。十种蕴等分别。虽无一处具说。总究诸论亦可具立:
  一无漏善蕴。二加行善蕴。三生得善蕴。四不善蕴。五有覆无记蕴。六异熟无记蕴。七威仪无记蕴。八工巧无记蕴。九变化无记蕴。十自性无记蕴。
  一无漏色蕴。有说唯有定所生色色蕴少分。无五根等。正义皆具涅槃经言。舍无常色获得常色等。《胜鬘经》云:“如来妙色身。”《佛地经》言:“有五种法摄大觉地。”《唯识》第十、《佛地论》云:“如来功德蕴、处、界摄。”如是等文诚证非一。不能烦引。下皆准知。故五蕴法皆通无漏也。
  于百法总有七十法通无漏:
  第一、心法八识,是识蕴性。
  第二、心所法,有二十三通无漏。谓遍行五、别境五、善十一、不定二谓寻伺。
  第三、色法,有十一。谓五根五境、及法处摄圣所爱戒、并定自在所生色。不相应行取二十二。除无想定、无想事。除异生性取非得。若取异生性唯有漏。
  第五、无为,有六。并唯无漏。以依真如假立故。《对法》云:空、非择灭、胜义无记者。亦随转门。二加行善五蕴。有五十二法。心有六除七八识。因中唯无记故。至转依位便无漏故。
  第二心所有法,有二十五。遍行、别境各五、善有十一。不定有四。
  第三色法,有三。以色、声二表加行善心发故。及定共戒并一分散无表。是加行善故。
  第四不相应行法,有十八法。除命根、同分、无想天、并名句文身。
  」(CBETA 2021.Q1, T45, no. 1861, pp. 334c8-335a5)

22. 《大乘法苑义林章》:识蕴,唯摄心法八种。

窥基法师撰《大乘法苑义林章》卷第五:「
  第四,以蕴、处、界与百法相摄:

  于色蕴中,摄十一种色;
  受蕴,摄遍行中受数;
  想蕴,摄遍行中想数;
  行蕴,摄相应心所四十九法,及摄不相应行二十四法,合七十三法;
  识蕴,唯摄心法八种。
  总摄九十四法,唯除六无为。
  故《俱舍》云:“蕴不摄无为,义不相应故。”
  
  十二处摄者:
内五处、外五处,摄十种色;
意处摄八识;
法处摄四类法:所谓色法法处所摄色有五种;是相应法有五十一;不相应法二十四;无为法有六。合有八十六法。

  十八界摄者:唯开意处,立六识界,余并与处同。」

23. 【异熟果识】具一切种子,从初结生乃至终没,展转相续曾无间断,彼彼生处由异熟因品类差别相续流转,乃至【涅槃方毕竟灭】。

(世亲菩萨造、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)《大乘成业论》:「
  若尔,云何许灭定等诸无心位亦有心耶?应如一类经为量者所许细心彼位犹有,谓异熟果识具一切种子,从初结生乃至终没,展转相续曾无间断,彼彼生处由异熟因品类差别相续流转,乃至涅槃方毕竟灭。即由此识无间断故,于无心位亦说有心,余六识身于此诸位皆不转故说为无心。由灭定等加行入心增上力故,令六识种暂时损伏不得现起故名无心,非无一切。心有二种:一集起心,无量种子集起处故;二种种心,所缘行相差别转故。灭定等位第二心阙故名无心。
  」(CBETA 2021.Q3, T31, no. 1609, p. 784b28-c9)

24. 无余涅槃后的种子还存在吗?

24.1. 《大乘广百论释论》卷2:(无余涅槃中:)①“因果散坏。”  ②“一切种子,无所依故,即便永灭,不生后有,如无外种,芽等不生,如是即名究竟解脱,非空非有、非断非常、非苦非乐、非我无我、非染非净,绝诸戏论。为止邪见拨无涅槃,故说真有常乐我净。此方便言,不应定执。既不执有、亦不拨无,如是乃名正知解脱。”

(圣天菩萨本、护法菩萨释、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)《大乘广百论释论》卷2:「
  复次,数论外道作如是言:“因果散坏,悕望止息,唯有思我,离系独存。尔时,名为涅槃解脱。”
  为破彼执,故说颂曰:
  “我时舍诸德,离爱有何思?”

  论曰:随所现境分别受用,汝说名思,即执为我。此必不离根、境和合,如是二事不离悕望,为满悕望根、境和合,随所现境思即受用。般涅槃时,悕望止息,因果散坏,何得有思?既无有思,我亦非有,云何汝说“唯有思我,离系独存,尔时,名为涅槃解脱”?
  若汝复谓:“般涅槃时,虽无有思,而有我在。”
  此亦不然,故说颂曰:
  “若有我无思,便同无所有。”

  论曰:汝宗计我,思为性相。般涅槃时思既非有,性相俱灭更无所有,复依何物而说有我?
  若谓“尔时虽无思用,而有种子我体犹存,譬如眼根见色为用,有时用灭而眼体在。”此亦不然。若有所依,可有是事。所以者何?功能差别,名为种子。如是种子,必依于他,既无所依,何有种子?先世诸行功能差别所引识上,能生眼识差别功能,说名为眼。如是眼根必定依止阿赖耶识及四大种。无余依中,因果散坏,悕望思虑悉皆灭尽都无所依,而计有我体是种子,理不应然。
  又若执我即是种子,由此发思差别作用,此我即应最胜所摄,有胜功能起诸法故。又若执我是种所依,由此为因能生思果,便失自宗思即是我,及失思我,其性懈堕,唯是受者而非作者。若所执我非即是思,汝今应说如是我相。若不说相而我成者,则应一切妄执皆成。又说颂曰:
  “无余有我种,则定能生思;
   要无我无思,诸有乃无有。”

  论曰:
  若无余依般涅槃界有我种子不永拔者,则应决定生现起思,我无异故犹如前位。思若现起则有一切,何名解脱生死系缚?
  若言“此中虽有我种,众具阙故思不得生。”此亦不然,我无异故,应如前位众具无阙。
  又汝所执“我体周遍,与他众具恒共相应,无别处故犹如己有。”云何而言众具有阙?
  若言“众具各属自我,虽他众具恒共相应,不属己故言有阙”者,此亦不然,处无别故恒共相应,何不属已?
  如是所执,后当广破。
  
  若说此位,究竟寂灭,本无有我,今复无思,一切种子,无所依故,即便永灭,不生后有,如无外种,芽等不生,如是即名究竟解脱,非空非有、非断非常、非苦非乐、非我无我、非染非净,绝诸戏论。为止邪见拨无涅槃,故说真有常乐我净。此方便言,不应定执。既不执有、亦不拨无,如是乃名正知解脱。

24.2. 摘录

(弥勒菩萨说、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)《瑜伽师地论》卷51:「
  若圣弟子将入无余涅槃界时,所有一切善及无记诸法种子皆被损害,由染污法种子灭故,不复能感当来异熟果,亦不复能生自类果。当知是名第四损伏,所谓永害助伴损伏。
  」(CBETA 2021.Q1, T30, no. 1579, p. 584a10-14) 

24.3. 摘录

(亲光菩萨等造、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)
《佛地经论》卷5:「
  决定种性各依自乘而得出离,不定种性或依大乘或依余乘而得出离。
  言“出离”者,即是涅槃。
  诸三乘人用自种性以为因缘,如来镜智为增上缘,精勤方便修集资粮引生圣道,除烦恼障及所知障,随其所应各证涅槃。
  决定种性声闻独觉住无学位,乐寂灭故发业润生,诸烦恼障永灭除故,先业烦恼所感身心,任运灭已更不受生,无所依故。一切有漏无漏有为诸行种子,皆随断灭,唯有转依无戏论相、离垢真如清净法界解脱身在,名无余依般涅槃界,常住安乐究竟寂灭,不堕众数不可思议,同诸如来;但无有为无漏功德所庄严故,无有更起利益安乐有情事故,不同如来。
  
  不定种性声闻独觉住无学位,虽无烦恼乐菩提故,由定愿力留身相续修大乘行,乃至获得金刚喻定,一切障灭证佛三身。虽有有为无漏功德,而无有漏身心在故,证无余依大涅槃界。“依”谓三界有漏身心。
  
  若诸菩萨断二障尽得佛果时,即得说名证无余依大涅槃界。
  是故二乘先入有余依涅槃界,后入无余依涅槃界。
  菩萨初证如来地时,顿证二种大涅槃界,一切有漏身心尽故,名无余依。犹有变化似有漏相身心在故,名有余依。悲智无断所证得故,亦名无住大涅槃界。
  涅槃即是真如体上障永灭义,由无漏慧简择谛理,断诸杂染而证得故。
  亦名择灭,如是择灭于真如上假施设有,无别实物。至究竟位说名涅槃,无所趣故,无臭秽故,离编织故,离稠林故,名为涅槃。
  
  声闻独觉有所知障习气未灭,云何证得究竟涅槃?所知障习是无知故,非染污故,障菩提果不障涅槃,非烦恼故,不能润生。若无愿力回心趣大至无学位,尽其寿量必永寂灭。
  」(CBETA 2021.Q2, T26, no. 1530, p. 312b2-c5)


25. 扩展阅读

25.1. 第八识的各种名称

第八识的各种名称https://qinxiufuhui.github.io/posts/29635.html

25.2. 般若波罗蜜多的108种名称

《圣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一百八名真实圆义陀罗尼经》https://qinxiufuhui.github.io/posts/15313.html
注:此经说明,“般若波罗蜜多”有很多名称,其中包括:真如、不生、不灭、不断、不常、无二、……

25.3. “真如”的多种名称

详见:https://qinxiufuhui.github.io/posts/21536.html

25.4. 真如的特性

详见:https://qinxiufuhui.github.io/posts/58454.html

25.5. 关于“真如、法界、法性、实际”的经论摘录

详见:https://qinxiufuhui.github.io/posts/6116.html

25.6. 谁“离一切相 ”?

详见:https://qinxiufuhui.github.io/posts/62362.html

25.7. “漏尽阿罗汉,身坏命终,更无所有”是恶邪见

完整佛经原文,请见:https://qinxiufuhui.github.io/posts/35302.html